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与分析 第二版 朱炳寅著2017年版.pdf(高清带书签)正式版、免费下载9787112203055
↑↑↑点击图片可预览,PDF↑↑↑
大笨象分享时间:2023-01-30
更新时间:2023-01-30
出版日期:2017-02
ISBN:9787112203055
出版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资源大小:69.45M
内容简介:
为便于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能准确地解决在结构设计中遇到的规范应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本书就结构设计人员感兴趣的相关问题以一个结构设计者的眼光,对规范的相应条款予以剖析,将规范的复杂内容及枯燥的规范条文变为直观明了的相关图表,指出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和可能带来的相关结果,提出在现阶段执行规范的变通办法,其目的拟使结构设计过程中,在遵守规范规定和解决具体问题方面对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有所帮助,也希望对备考注册结构工程师的考生在理解规范的过程中以有益的启发。
本书所依据的主要结构设计规范有:x。
本次再版对实际工程中的难点问题,结合x要求,通过工程案例和注册考试的相关要求进一步补充完善,以利于对规范规定的正确理解。
本书可供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尤其是准备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的结构专业人员)和大专院校土建专业师生应用。
本书拟在理解规范规定及执行规范条文确有困难时,将规范的复杂内容及枯燥的规范条文变为直观明了的相关图表,以期在理解规范及如何采用其他变通手段满足规范的要求等方面对结构设计人员有所帮助。
目录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与分析 第二版 朱炳寅著2017年
目录
1 总则
概述
1 总则
第1.0.1 条(设防目标)
第1.0.2 条(设防要求)
第1.0.3 条(适用范围)
第1.0.4 条(设防烈度)
第1.0.5 条(设防烈度的确定)
第1.0.6 条(与相关规范的关系)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第2.1.1 条(设防烈度)
第2.1.2 条(设防标准)
第2.1.3 条(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第2.1.4 条(地震作用)
第2.1.5 条(地震动参数)
第2.1.6 条(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第2.1.7 条(设计特征周期)
第2.1.8 条(场地)
第2.1.9 条(抗震概念设计)
第2.1.10 条(抗震措施)
第2.1.11 条(抗震构造措施)
3 基本规定
3.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第3.1.1 条(抗震设防分类)
第3.1.2 条(6度时的设防标准)
3.2 地震影响
第3.2.1 条(地震影响)
第3.2.2 条(设防烈度)
第3.2.3 条(特征周期)
第3.2.4 条(主要城镇的抗震设防)
3.3 场地和地基
第3.3.1 条(选址要求)
第3.3.2 条(Ⅰ类场地的影响)
第3.3.3 条(Ⅲ、Ⅳ场地影响)
第3.3.4 条(地基基础的选型)
第3.3.5 条(山区地基基础)
3.4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
第3.4.1 条(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第3.4.2 条(建筑设计应重视的重点问题)
第3.4.3 条(不规则的判别)
第3.4.4 条(对不规则结构的设计要求)
第3.4.5 条(是否设置防震缝)
3.5 结构体系
第3.5.1 条(结构体系的确定)
第3.5.2 条(对结构体系的特殊要求)
第3.5.3 条(对结构体系的其他要求)
第3.5.4 条(对结构构件的要求)
第3.5.5 条(对构件间的连接要求)
第3.5.6 条(对装配式单层厂房的要求)
3.6 结构分析
第3.6.1 条(多遇地震作用计算要求)
第3.6.2 条(薄弱层验算要求)
第3.6.3 条(重力二阶效应)
第3.6.4 条(楼屋盖的计算假定)
第3.6.5 条(结构计算模型)
第3.6.6 条(对电算的基本要求)
3.7 非结构构件
第3.7.1~3.7.6 条(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及其抗震构造要求)
3.8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第3.8.1、3.8.2 条(隔震结构的适用范围、隔震及消能减震结构的设防目标)
3.9 结构材料与施工
第3.9.1、3.9.2 条(对结构材料的特殊要求及最低要求)
第3.9.3 条(结构材料的性能指标)
第3.9.4 条(钢筋的替代原则)
第3.9.5 条(钢板的Z向性能)
第3.9.6 条(构造柱和砌体抗震墙的施工要求)
第3.9.7 条(施工缝验算要求)
3.10 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
第3.10.1 条(抗震性能目标的论证)
第3.10.2 条(性能目标的确定原则)
第3.10.3 条(性能化设计总体要求)
第3.10.4 条(性能化设计计算要求)
第3.10.5 条(性能化设计基本方法)
3.11 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系统
第3.11.1 条(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要求)
4 场地、地基和基础
4.1 场地
第4.1.1 条(选址要求)
第4.1.2 条(场地类别的划分)
第4.1.3 条(土层剪切波速的确定)
第4.1.4 条(场地覆盖层厚度)
第4.1.5 条(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第4.1.6 条(场地类别的确定)
第4.1.7 条(发震断裂的避让问题)
第4.1.8 条(突出地形地震动参数的放大)
第4.1.9 条(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
4.2 天然地基和基础
第4.2.1 条(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设计的情况)
第4.2.2 条(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
第4.2.3 条(地基抗震承载力计算)
第4.2.4 条(地震作用下天然地基承载力验算)
4.3 液化土和软土地基
第4.3.1 条(对液化土的判别与处理原则)
第4.3.2 条(对液化土的判别与处理要求)
第4.3.3 条(对液化土的初步判别)
第4.3.4 条(对液化土的进一步判别)
第4.3.5 条(地基液化等级的划分)
第4.3.6 条(抗液化措施)
第4.3.7 条(全部消除液化的措施)
第4.3.8 条(部分消除液化的措施)
第4.3.9 条(减轻液化影响的措施)
第4.3.10 条(防液化侧向扩展及流滑的措施)
第4.3.11 条(软弱黏土的震陷判别)
第4.3.12 条(软弱黏土和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措施)
4.4 桩基
第4.4.1 条(可不进行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的情况)
第4.4.2 条(非液化土层中低承台桩基的抗震验算)
第4.4.3 条(液化土层中低承台桩基的抗震验算)
第4.4.4 条(液化土层中桩基承台周围填土要求)
第4.4.5 条(液化土和震陷软土中桩的配筋要求)
第4.4.6 条(有液化侧扩地段桩基的其他设计要求)
5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5.1 一般规定
第5.1.1 条(对结构地震作用的总体要求)
第5.1.2 条(结构抗震计算方法)
第5.1.3 条(重力荷载代表值)
第5.1.4 条(地震影响系数)
第5.1.5 条(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第5.1.6 条(截面抗震验算)
第5.1.7 条(抗震变形验算)
5.2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第5.2.1 条(底部剪力法)
第5.2.2 条(振型分解反应谱法SRSS)
第5.2.3 条(振型分解反应谱法CQC)
第5.2.4 条(采用底部剪力法时对突出屋面部分的修正)
第5.2.5 条(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
第5.2.6 条(楼层水平地震剪力的分配原则)
第5.2.7 条(地基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影响)
5.3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第5.3.1 条(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第5.3.2 条(一般尺度且规则的大跨度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
第5.3.3 条(长悬臂及特殊大跨度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
第5.3.4 条(大跨度空间结构竖向地震作用的其他计算方法)
5.4 截面抗震验算
第5.4.1 条(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
第5.4.2 条(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
第5.4.3 条(仅竖向地震作用时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5.5 抗震变形验算
第5.5.1 条(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第5.5.2 条(罕遇地震下薄弱层的弹塑性变形验算要求)
第5.5.3 条(弹塑性变形计算方法)
第5.5.4 条(弹塑性变形的简化计算方法)
第5.5.5 条(弹塑性层间位移角的限值)
6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6.1 一般规定
第6.1.1 条(房屋高度限值)
第6.1.2 条(抗震等级)
第6.1.3 条(抗震等级的确定要求)
第6.1.4 条(防震缝的宽度要求)
第6.1.5 条(抗侧力结构的布置要求、单跨框架、单跨框架结构)
第6.1.6 条(抗震墙之间楼盖的最大长宽比)
第6.1.7 条(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楼盖整体性要求)
第6.1.8 条(框架-抗震墙结构和板柱-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
第6.1.9 条(抗震墙结构和框支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
第6.1.10 条(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
第6.1.11 条(框架单独柱基的设置要求)
第6.1.12 条(抗震墙下基础的设置要求)
第6.1.13 条(主裙楼相连且采用天然地基时的主楼零应力区要求)
第6.1.14 条(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的要求)
第6.1.15 条(对楼梯间的要求)
第6.1.16~6.1.18 条(框架填充墙、高强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
6.2 计算要点
第6.2.1 条(内力调整的基本要求)
第6.2.2 条(强柱弱梁要求)
第6.2.3 条(框架结构的强柱根要求)
第6.2.4 条(框架梁和连梁的强剪弱弯要求)
第6.2.5 条(框架柱和框支柱的强剪弱弯要求)
第6.2.6 条(角柱的内力放大要求)
第6.2.7 条(抗震墙墙肢的截面内力设计值)
第6.2.8 条(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截面的剪力设计值)
第6.2.9 条(结构构件的剪压比限值)
第6.2.10 条(框支柱的内力调整及其他要求)
第6.2.11 条(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落地抗震墙的要求)
第6.2.12 条(框支层楼盖的要求)
第6.2.13 条(其他抗震设计要求、0.2 Q0调整、少墙框架的设计等)
第6.2.14 条(框架节点的要求)
6.3 框架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第6.3.1 条(框架梁截面尺寸要求)
第6.3.2 条(框架扁梁的要求)
第6.3.3 条(框架梁配筋的基本要求)
第6.3.4 条(框架梁配筋的其他要求)
第6.3.5 条(框架柱的截面尺寸要求)
第6.3.6 条(框架柱的轴压比限值)
第6.3.7 条(框架柱配筋的基本要求)
第6.3.8 条(框架柱配筋的其他要求)
第6.3.9 条(柱箍筋的配置要求)
第6.3.10 条(框架节点核心区的箍筋要求)
6.4 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第6.4.1 条(抗震墙的厚度)
第6.4.2 条(抗震墙的轴压比限值)
第6.4.3 条(抗震墙分布钢筋配置的基本要求)
第6.4.4 条(抗震墙分布钢筋配置的其他要求)
第6.4.5 条(抗震墙两端及大洞口两侧的边缘构件要求)
第6.4.6 条(短墙肢的设计要求)
第6.4.7 条(连梁的设计要求)
6.5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第6.5.1 条(抗震墙的厚度和边框设置)
第6.5.2 条(抗震墙的分布钢筋)
第6.5.3 条(楼面梁与墙平面外的连接)
第6.5.4 条(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其他构造)
6.6 板柱-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第6.6.1 条(基本要求)
第6.6.2 条(布置要求)
第6.6.3 条(计算要求)
第6.6.4 条(板柱节点的构造要求)
6.7 筒体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第6.7.1 条(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基本要求)
第6.7.2 条(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其他要求)
第6.7.3 条(楼面大梁与内筒的连接)
第6.7.4 条(连梁设置暗撑及交叉钢筋的要求)
第6.7.5 条(筒体结构转换层的抗震要求)
7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
7.1 一般规定
第7.1.1 条(适用的砌体结构形式)
第7.1.2 条(房屋层数和高度的限制)
第7.1.3 条(层高的限制)
第7.1.4 条(最大高宽比限制)
第7.1.5 条(抗震横墙间距的要求)
第7.1.6 条(局部尺寸限值)
第7.1.7 条(房屋的建筑布置及结构体系要求)
第7.1.8 条(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基本要求)
第7.1.9 条(对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钢筋混凝土部分要求)
7.2 计算要点
书签内容较多,已省略(本资源书签完整)
目录
1 总则
概述
1 总则
第1.0.1 条(设防目标)
第1.0.2 条(设防要求)
第1.0.3 条(适用范围)
第1.0.4 条(设防烈度)
第1.0.5 条(设防烈度的确定)
第1.0.6 条(与相关规范的关系)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第2.1.1 条(设防烈度)
第2.1.2 条(设防标准)
第2.1.3 条(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第2.1.4 条(地震作用)
第2.1.5 条(地震动参数)
第2.1.6 条(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第2.1.7 条(设计特征周期)
第2.1.8 条(场地)
第2.1.9 条(抗震概念设计)
第2.1.10 条(抗震措施)
第2.1.11 条(抗震构造措施)
3 基本规定
3.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第3.1.1 条(抗震设防分类)
第3.1.2 条(6度时的设防标准)
3.2 地震影响
第3.2.1 条(地震影响)
第3.2.2 条(设防烈度)
第3.2.3 条(特征周期)
第3.2.4 条(主要城镇的抗震设防)
3.3 场地和地基
第3.3.1 条(选址要求)
第3.3.2 条(Ⅰ类场地的影响)
第3.3.3 条(Ⅲ、Ⅳ场地影响)
第3.3.4 条(地基基础的选型)
第3.3.5 条(山区地基基础)
3.4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
第3.4.1 条(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第3.4.2 条(建筑设计应重视的重点问题)
第3.4.3 条(不规则的判别)
第3.4.4 条(对不规则结构的设计要求)
第3.4.5 条(是否设置防震缝)
3.5 结构体系
第3.5.1 条(结构体系的确定)
第3.5.2 条(对结构体系的特殊要求)
第3.5.3 条(对结构体系的其他要求)
第3.5.4 条(对结构构件的要求)
第3.5.5 条(对构件间的连接要求)
第3.5.6 条(对装配式单层厂房的要求)
3.6 结构分析
第3.6.1 条(多遇地震作用计算要求)
第3.6.2 条(薄弱层验算要求)
第3.6.3 条(重力二阶效应)
第3.6.4 条(楼屋盖的计算假定)
第3.6.5 条(结构计算模型)
第3.6.6 条(对电算的基本要求)
3.7 非结构构件
第3.7.1~3.7.6 条(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及其抗震构造要求)
3.8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第3.8.1、3.8.2 条(隔震结构的适用范围、隔震及消能减震结构的设防目标)
3.9 结构材料与施工
第3.9.1、3.9.2 条(对结构材料的特殊要求及最低要求)
第3.9.3 条(结构材料的性能指标)
第3.9.4 条(钢筋的替代原则)
第3.9.5 条(钢板的Z向性能)
第3.9.6 条(构造柱和砌体抗震墙的施工要求)
第3.9.7 条(施工缝验算要求)
3.10 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
第3.10.1 条(抗震性能目标的论证)
第3.10.2 条(性能目标的确定原则)
第3.10.3 条(性能化设计总体要求)
第3.10.4 条(性能化设计计算要求)
第3.10.5 条(性能化设计基本方法)
3.11 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系统
第3.11.1 条(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要求)
4 场地、地基和基础
4.1 场地
第4.1.1 条(选址要求)
第4.1.2 条(场地类别的划分)
第4.1.3 条(土层剪切波速的确定)
第4.1.4 条(场地覆盖层厚度)
第4.1.5 条(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第4.1.6 条(场地类别的确定)
第4.1.7 条(发震断裂的避让问题)
第4.1.8 条(突出地形地震动参数的放大)
第4.1.9 条(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
4.2 天然地基和基础
第4.2.1 条(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设计的情况)
第4.2.2 条(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
第4.2.3 条(地基抗震承载力计算)
第4.2.4 条(地震作用下天然地基承载力验算)
4.3 液化土和软土地基
第4.3.1 条(对液化土的判别与处理原则)
第4.3.2 条(对液化土的判别与处理要求)
第4.3.3 条(对液化土的初步判别)
第4.3.4 条(对液化土的进一步判别)
第4.3.5 条(地基液化等级的划分)
第4.3.6 条(抗液化措施)
第4.3.7 条(全部消除液化的措施)
第4.3.8 条(部分消除液化的措施)
第4.3.9 条(减轻液化影响的措施)
第4.3.10 条(防液化侧向扩展及流滑的措施)
第4.3.11 条(软弱黏土的震陷判别)
第4.3.12 条(软弱黏土和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措施)
4.4 桩基
第4.4.1 条(可不进行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的情况)
第4.4.2 条(非液化土层中低承台桩基的抗震验算)
第4.4.3 条(液化土层中低承台桩基的抗震验算)
第4.4.4 条(液化土层中桩基承台周围填土要求)
第4.4.5 条(液化土和震陷软土中桩的配筋要求)
第4.4.6 条(有液化侧扩地段桩基的其他设计要求)
5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5.1 一般规定
第5.1.1 条(对结构地震作用的总体要求)
第5.1.2 条(结构抗震计算方法)
第5.1.3 条(重力荷载代表值)
第5.1.4 条(地震影响系数)
第5.1.5 条(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第5.1.6 条(截面抗震验算)
第5.1.7 条(抗震变形验算)
5.2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第5.2.1 条(底部剪力法)
第5.2.2 条(振型分解反应谱法SRSS)
第5.2.3 条(振型分解反应谱法CQC)
第5.2.4 条(采用底部剪力法时对突出屋面部分的修正)
第5.2.5 条(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
第5.2.6 条(楼层水平地震剪力的分配原则)
第5.2.7 条(地基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影响)
5.3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第5.3.1 条(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第5.3.2 条(一般尺度且规则的大跨度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
第5.3.3 条(长悬臂及特殊大跨度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
第5.3.4 条(大跨度空间结构竖向地震作用的其他计算方法)
5.4 截面抗震验算
第5.4.1 条(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
第5.4.2 条(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
第5.4.3 条(仅竖向地震作用时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5.5 抗震变形验算
第5.5.1 条(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第5.5.2 条(罕遇地震下薄弱层的弹塑性变形验算要求)
第5.5.3 条(弹塑性变形计算方法)
第5.5.4 条(弹塑性变形的简化计算方法)
第5.5.5 条(弹塑性层间位移角的限值)
6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6.1 一般规定
第6.1.1 条(房屋高度限值)
第6.1.2 条(抗震等级)
第6.1.3 条(抗震等级的确定要求)
第6.1.4 条(防震缝的宽度要求)
第6.1.5 条(抗侧力结构的布置要求、单跨框架、单跨框架结构)
第6.1.6 条(抗震墙之间楼盖的最大长宽比)
第6.1.7 条(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楼盖整体性要求)
第6.1.8 条(框架-抗震墙结构和板柱-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
第6.1.9 条(抗震墙结构和框支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
第6.1.10 条(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
第6.1.11 条(框架单独柱基的设置要求)
第6.1.12 条(抗震墙下基础的设置要求)
第6.1.13 条(主裙楼相连且采用天然地基时的主楼零应力区要求)
第6.1.14 条(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的要求)
第6.1.15 条(对楼梯间的要求)
第6.1.16~6.1.18 条(框架填充墙、高强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
6.2 计算要点
第6.2.1 条(内力调整的基本要求)
第6.2.2 条(强柱弱梁要求)
第6.2.3 条(框架结构的强柱根要求)
第6.2.4 条(框架梁和连梁的强剪弱弯要求)
第6.2.5 条(框架柱和框支柱的强剪弱弯要求)
第6.2.6 条(角柱的内力放大要求)
第6.2.7 条(抗震墙墙肢的截面内力设计值)
第6.2.8 条(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截面的剪力设计值)
第6.2.9 条(结构构件的剪压比限值)
第6.2.10 条(框支柱的内力调整及其他要求)
第6.2.11 条(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落地抗震墙的要求)
第6.2.12 条(框支层楼盖的要求)
第6.2.13 条(其他抗震设计要求、0.2 Q0调整、少墙框架的设计等)
第6.2.14 条(框架节点的要求)
6.3 框架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第6.3.1 条(框架梁截面尺寸要求)
第6.3.2 条(框架扁梁的要求)
第6.3.3 条(框架梁配筋的基本要求)
第6.3.4 条(框架梁配筋的其他要求)
第6.3.5 条(框架柱的截面尺寸要求)
第6.3.6 条(框架柱的轴压比限值)
第6.3.7 条(框架柱配筋的基本要求)
第6.3.8 条(框架柱配筋的其他要求)
第6.3.9 条(柱箍筋的配置要求)
第6.3.10 条(框架节点核心区的箍筋要求)
6.4 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第6.4.1 条(抗震墙的厚度)
第6.4.2 条(抗震墙的轴压比限值)
第6.4.3 条(抗震墙分布钢筋配置的基本要求)
第6.4.4 条(抗震墙分布钢筋配置的其他要求)
第6.4.5 条(抗震墙两端及大洞口两侧的边缘构件要求)
第6.4.6 条(短墙肢的设计要求)
第6.4.7 条(连梁的设计要求)
6.5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第6.5.1 条(抗震墙的厚度和边框设置)
第6.5.2 条(抗震墙的分布钢筋)
第6.5.3 条(楼面梁与墙平面外的连接)
第6.5.4 条(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其他构造)
6.6 板柱-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第6.6.1 条(基本要求)
第6.6.2 条(布置要求)
第6.6.3 条(计算要求)
第6.6.4 条(板柱节点的构造要求)
6.7 筒体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第6.7.1 条(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基本要求)
第6.7.2 条(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其他要求)
第6.7.3 条(楼面大梁与内筒的连接)
第6.7.4 条(连梁设置暗撑及交叉钢筋的要求)
第6.7.5 条(筒体结构转换层的抗震要求)
7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
7.1 一般规定
第7.1.1 条(适用的砌体结构形式)
第7.1.2 条(房屋层数和高度的限制)
第7.1.3 条(层高的限制)
第7.1.4 条(最大高宽比限制)
第7.1.5 条(抗震横墙间距的要求)
第7.1.6 条(局部尺寸限值)
第7.1.7 条(房屋的建筑布置及结构体系要求)
第7.1.8 条(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基本要求)
第7.1.9 条(对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钢筋混凝土部分要求)
7.2 计算要点
书签内容较多,已省略(本资源书签完整)
免登陆付费下载地址
☑QQ快捷登录,即可免费下载(VIP专享除外)。
☑如链接失效,可在页面下评论留言及时更新,或联系客服:xhtxjz@163.com。
☑有任何问题均可联系QQ 122885611或邮箱 xhtxjz@163.com及时为您服务处理 。
原文链接:https://www.dbxzyq.com/2575.html,由DZ大笨象资源圈,发布分享,转载请注明此出处。版权声明:本站资料均由网友投稿上传或转载自其他网站或网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xhtxjz@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