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和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 T.Paulay T.鲍雷等著 戴瑞同等译 2011年版 2021年版9787112125005
↑↑↑点击图片可预览,PDF↑↑↑
大笨象分享时间:2022-06-21
更新时间:2022-06-21
出版日期:2011-02
ISBN:9787112125005
出版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资源大小:211.60M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如何使钢筋混凝土和砌体结构体系具有足够的延性变形能力,以形成可行的塑性机构来满足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反应。并以这一概念为基础提出一个定量的“能力设计方法”进行抗震设计。《钢筋混凝土和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以介绍设计方法和应用程序为主,但贯穿了上述理论和构造方法的详细说明,使设计者能充分掌握设计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全书分9章,前3章介绍抗震设计原理,以及地震和结构性能的基本理论,然后分别介绍延性框架、结构墙、复合结构体系、砌体结构、有限延性钢筋混凝土结构及基础的设计方法。本书可供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学习和参考。
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鲍雷救授(T. Paulay)是国际著名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学专家,是结构抗震能力设计方法的创造者之一,他以精深的抗震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享誉国际土木结构工程界。1988 年鲍雷教授曾访问中国,在北京和上海讲学,他的渊博学识给我国结构工程界的同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鲍雷教授从1983年起,与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普里斯特利教授(M. J. N. Priestley)合作,编著《Seismic Design of ReinforcedConcrete and Masonry Buildings》一书,历时八年,其间经多方征询意见,修改补充,于1991年方得以脱稿,1992 年由美国约翰●威利父子公司(JOHN WILEY & SONs,INC.)正式出版。《Seismic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and Masonry Buildings》一书堪称论迷钢筋混凝土和砌体结构抗震设计原理和方法的经典巨著。本人于1985年至1987 年在坎特伯雷大学做研究工作期间,读到了该书的第一稿,并有幸逐章逐节地与鲍雷教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受益匪浅,从那时起,就萌生了翻译全书的愿望。虽然该书所阐述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如今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中国)的规范所采用,其原理已为大家所熟识,但每次读到原著,都仍有一种新鲜的感觉。现在经全体译者努力,该书的中文版《钢筋混凝土和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一书终于问世了。广大的中国读者可以从中更全面地领略到国际大师的结构抗震设计思想和理论,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抗震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本书以定量的能力设计方法为主线,贯穿全书。其一大特点是注重抗震设计基本原理和概念的论述。本书作者认为,抗震设计的重点不是在理论分析上,而是在设计本身,所以论述的重点又放在设计中对这些原理和概念的运用,强调-个好的抗震设计是当建筑物可能遇到地震时能按照设计者预想并可行的塑性变形方式作出反应。为此,作者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钢筋混凝土延性框架、结构墙、复合体系、加筋砌体、有限延性建筑物和基础等结构的设计方法和应用程序。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强调构造措施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针对不同的结构提出了多种行之有效的钢筋细部构造的建议,并给各种构造措施以定量的描述。
本书还附有大量的典型实例和内容详尽的应用说明,给读者以非常直观的启示,有利于读者的理解运用。
本书的翻译工作由戴瑞同(第1、 8章和第4章的后半部分)、陈世鸣(第5、 6、7章和第4章的前半部分)、林宗凡(第3章)、王敬宇和李正升(第2章)、谢文渊(第9章)等同志担任,杨小霞同志也参加了第8章的翻译。全书由戴瑞同教授整理并统稿,陈世鸣教授协助。
本书的翻译得到了鲍雷教授的亲切鼓励。早在十多年前,鲍雷教授专心致志地编写他的著作时,就希望该书出版后能尽快介绍给广大的中国读者。为此,他始终关注本书的翻译,并适时给译者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性意见,现借本书中文版出版之机,谨向鲍雷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在香港建筑署就职的张百钊博士也为本书的翻译提供了许多帮助,
目录
前言
1 导论:抗震设计概念 1.1 抗震设计和抗震性能:综述 1.1.1 抗震设计的极限状态 (a)使用极限状态 (b)破坏控制极限状态 (c)免坍极限状态 1.1.2 结构性能 (a)刚度 (b)强度 (c)延性 1.2 抗震结构体系的基本要求 1.2.1 抗震结构体系 (a)框架体系 (b)结构墙体系 (c)复合结构体系 1.2.2 地震反应 (a)竖向地震反应:建筑物看作一根垂直悬臂梁 (b)水平向地震反应: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 1.2.3 建筑物形式对地震反应的影响 (a)楼层薄膜作用 (b)扭转效应的改善 (c)建筑物竖向布置 1.2.4 按设计的延性水准对结构分类 (a)弹性反应 (b)延性反应 1.3 设计参量定义 1.3.1 设计荷载和作用力 (a)恒荷载(D) (b)活荷载(L) (c)地震力(E) (d)风力(W) (e)其他作用力 1.3.2 荷载组合和力的效应 1.3.3 各种强度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 (a)要求强度(Su) (b)理想强度(Si) (c)可能强度(Sp) (d)超强强度(So) (e)各种强度的相互关系 (f)弯曲超强系数(φo) (g)体系超强系数(ψo) 1.3.4 强度降低系数 1.4 能力设计原理 1.4.1 主要特点 1.4.2 图示比拟 1.4.3 结构的能力设计 1.4.4 示例2 地震的起因和作用3 构件设计原理4 钢筋混凝土延性框架5 结构墙6 复合结构体系7 砌体结构8 有限延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9 基础结构附录符号参考文献英汉名词对照
请先
!